根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实施规则》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学校于2019年3月底开展第五届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及推荐申报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工作。
经个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一等奖21项,二等奖25项;拟推荐9项成果申报2019省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现将名单予以公示。
一、第五届优秀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评选名单
(1)一等奖获奖名单(21项)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完成单位
|
备注
|
1
|
面向石油化工行业的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吴世逵
|
化学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2
|
学科引领,校企深度融合,多方共赢的石化特色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
|
刘美
|
自动化学院
|
高等教育
|
3
|
“四方”共建,强化工程能力特色创新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
牛显春
|
环境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4
|
“两训三赛四结合五平台”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及实践
|
欧阳乐军
|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5
|
“精品引领,平台支撑,模式创新”物理化学多维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周建敏
|
化学学院
|
高等教育
|
6
|
工程教育及协同创新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多维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张玲
|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7
|
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以过程装备专业为例
|
宣征南
|
机电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8
|
基于实践导向的物理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
|
吴登平
|
理学院
|
高等教育
|
9
|
面向国家石油化工应用型人才急需,化工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陈辉
|
化学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10
|
基于卓越工程师理念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
王忠勇
|
自动化学院
|
高等教育
|
11
|
育必铸灵:基于“五+”共同体建设的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
唐少莲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高等教育
|
12
|
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应用型国际化商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万勇
|
经济管理学院
|
高等教育
|
13
|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引领,多元协同能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田红
|
机电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14
|
创新环境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助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
张冬梅
|
环境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15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多维度”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
肖劲森
|
理学院
|
高等教育
|
16
|
基于工程教育背景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邓益强
|
化学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17
|
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结合教学研究与实践
|
赖锦辉
|
计算机学院
|
高等教育
|
18
|
“卓越计划”视域下我校大学英语教改探索与实践
|
邓超群
|
外国语学院
|
高等教育
|
19
|
基于“2+1+1”模式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王守中
|
理学院
|
高等教育
|
20
|
基于教学、实践、竞赛深度融合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
朱冠华
|
机电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21
|
高职-本科“三二分段”协同育人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黄崇林
|
机电工程学院
|
高等职业教育
|
(2)二等奖获奖名单(25项)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完成单位
|
备注
|
1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毕业设计工作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实践
|
左敬龙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2
|
思政课“微博课堂”构建与实践
|
卢诚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高等教育
|
3
|
产学研模式下的合唱与指挥实践教学
|
胡洋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高等教育
|
4
|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助力的专业内涵建设与提升——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
|
史博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5
|
校企协同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
乔东凯
|
机电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6
|
以“科技竞赛”为载体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
|
陈珂
|
计算机学院
|
高等教育
|
7
|
基于工程认证背景下“高聚物反应及工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杨鑫莉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8
|
理实交融,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
陈海波
|
理学院
|
高等教育
|
9
|
入脑入心入行 同向同行同频: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协同培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
何小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高等教育
|
10
|
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平台建设与实践
|
谢颖
|
化学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11
|
基于“产出导向”及“多专业融合培养”理念的建筑类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
李胜强
|
建筑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12
|
双体系背景下的创意工作营项目教学实践
|
吴家炜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高等教育
|
13
|
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背景下法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马波
|
文法学院
|
高等教育
|
14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群建设与实践
|
李继凯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15
|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实践
|
苏海英
|
计算机学院
|
高等教育
|
16
|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与实践
|
康新平
|
化学学院
|
高等教育
|
17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付文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18
|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电子信息类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
刘晓燕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19
|
培养商务英语修辞能力的涉油涉化外贸英语函电写作的理论与实践
|
李太志
|
外国语学院
|
高等教育
|
20
|
工程视角下的化工原理课程改革
|
李燕
|
化学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21
|
基于绿色化学培养卓越化学工程师的实验教学改革
|
蒋达洪
|
化学学院
|
高等教育
|
22
|
基于培养学生实践、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
|
陈修文
|
理学院
|
高等教育
|
23
|
高校公共审美教育与艺术实践研究
|
陈肯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高等教育
|
24
|
基于“能力+素养+情怀”的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文亚青
|
经济管理学院
|
高等教育
|
25
|
双体系渗透融合培养模式下实验教学改革及实践
|
曾兴业
|
化学工程学院
|
高等教育
|
二、2019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推荐申报名单
1.高等教育类——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完成单位
|
备注
|
1
|
面向石油化工行业的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吴世逵
|
化学工程学院
|
|
2
|
学科引领,校企深度融合,多方共赢的石化特色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
|
刘美
|
自动化学院
|
|
3
|
“四方”共建,强化工程能力特色创新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
牛显春
|
环境工程学院
|
|
4
|
“两训三赛四结合五平台”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及实践
|
欧阳乐军
|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
|
5
|
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以过程装备专业为例
|
宣征南
|
机电工程学院
|
|
6
|
基于实践导向的物理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
|
吴登平
|
理学院
|
|
7
|
育必铸灵:基于“五+”共同体建设的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
唐少莲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2.高等职业教育类——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完成单位
|
备注
|
1
|
本科-高职联合培养厚基础、强应用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史博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17年校级一等奖
|
2
|
高职-本科“三二分段”协同育人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黄崇林
|
机电工程学院
|
|
若对以上公示项目有异议,请书面形式向我处反映。反映情况时要签署真实姓名,要有具体事实,否则不予受理。
公示时间:2019年5月23日至2019年5月27日止
受理人: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祝新韵
受理电话:0668-2923179。
教 务 处
2019年5月23日
2019-05-23 15:52 浏览:

|